【党史学习】雄镇海疆!1953年东山保卫战的第一枪在这里打响!

作者:漳州头条   发布日期:2021/3/6   浏览量:213

党史学习 第4期

中共中央决定,今年在全党开展中共党史学习教育,激励全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新时代不断加强党的建设。漳州头条从3月3日开始,开设100期《党史学习》栏目,让更多漳州人了解漳州党史,学习漳州党史。欢迎供稿。

漳州党史大事记

1918年9月至1920年8月,在孙中山亲自指导和帮助下,以“护法”为旗帜的“援闽”粤军在闽西南地区建立了以漳州为首府、下辖17个县的闽南护法区。闽南护法区创办的《闽星》半周刊和日报是我国早期公开介绍苏俄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报刊之一。

漳州党史上的“第一”

第一位在漳活动的中共党员

季永绥(又名季康)

福建浦城人。1925年3月受党组织指派,由武汉到漳州,以漳州省立第二师范教师身份为掩护,进行革命活动。

1-1.jpg

▍省立第二师范学校

季永绥经常向学生介绍进步书刊,宣传革命道理。北伐军入漳后,他积极引导学生走上革命道路,并参与创建漳州中共党团组织。

1-2.jpg

1927年2月,参加漳州农工运动养成所的工作,“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转到武汉、闽北等地继续从事革命活动。

历史纪实:东山保卫战

“东山保卫战的胜利,不光是东山的胜利,也不光是福建的胜利,而是全国的胜利。”这是毛泽东于1953年对东山保卫战的评价。

1-3.jpg

东山战斗纪念碑(来源:《漳州红色旅游读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退守台湾的国民党当局,在美国政府的怂恿和支持下,图谋“反攻大陆”。1949年冬至1953年7月,台湾当局利用大陆军民致力于清剿土匪、进行土地改革和抗美援朝等中心任务,海防力量相对薄弱的时机,不断派遣正规部队、海匪和武装特务队对大陆沿海,特别是闽、浙两省沿海进行袭扰等破坏活动,甚至对大陆东南沿海地区进行中小规模的登陆窜犯。

1953年7月15日午夜,国民党军1万多人分乘13艘舰艇,由金门驶向外海。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建军区获悉敌情后,判断敌人袭扰东山岛的可能性大,立即作出相应部署。7月16日拂晓,敌人悍然进犯东山岛。驻守东山岛的公安八○团前沿分队,按照作战预案主动后撤,并步步阻击国民党军,在马鞍山、石庙山、牛犊山、公云山、王爹山和八尺门渡口等阵地,与敌军展开殊死战斗。随后,解放军第三十一军和第二十八军各以一个师分别从泉州、漳州增援我东山守军,汕头第四十一军也从潮汕地区驰援东山,迅速形成强有力的反击阵势。敌人在战斗过程中,动用了空军、海军、陆军、空降部队,使用了水陆两用坦克、战斗机、空降伞兵等强势武力。面对数倍于我方人数的敌军以及优势远超我方的武器装备,我军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和密切配合下,坚持战斗,誓死守岛,经过36小时的激战,于7月17日下午取得了东山保卫战的胜利。

1-4.jpg

我军坚守阵地(来源:《东山保卫战》)

东山保卫战,共歼灭国民党军3379人,其中毙伤敌人2664人,俘敌715人,击沉小型登陆艇3艘,击落飞机2架,炸毁坦克2辆,缴获火炮及火箭筒46门(具)、轻重机枪128挺、长短枪512支和大批弹药以及军用物资。

东山保卫战的胜利,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结果,也是地方做好后勤保障和人民群众积极支前、参战的结果。龙溪地区全方位的出色的后勤保障和支前工作,受到了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的嘉奖。

1-5.jpg

群众踊跃支前(来源:《东山保卫战》)

东山保卫战已经过去68年,穿越历史烟云,那场浴血奋战保家卫国的战斗依然震撼人心。鉴往事、知来者,面对困难和挑战我们必须坚持斗争精神,战胜各种风险考验,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出坚实的步伐。

时间回溯到68年前。1953年7月16日,国共两军在大陆的最后一战——东山保卫战的第一枪在湖尾村打响。

如今,战火硝烟早已退去,这里建成了一个战地文化园。7月中旬,记者前往湖尾村,探寻那段令人刻骨铭心的红色记忆。

相思树下

湖尾村,地处东山县樟塘镇,距县城不到4公里。从漳州市区出发,约莫两个半钟头车程,便来到湖尾山(又名葫芦山)下。

刚一下车,映入眼帘的是一棵枝叶茂盛的相思树。这是目前东山可以找到的树龄最长的一棵相思树,栽种于1937年,至今已有80年历史。相思树下,今年85岁的湖尾村村民陈寿春向我们讲述了64年前的那场湖尾之战。

1-6.jpg

据介绍,1953年7月16日,东山保卫战爆发。国民党反动派组织1.3万兵力,兵分两路进犯东山岛,扬言反攻大陆。其中,一路从乌礁湾登陆,另一路就是从湖尾村后江进行抢滩登陆。当时,驻守在湖尾山的解放军兵力很少,只有一个班,共13名战士。但解放军战士顽强抗击,坚守了近一个小时,为后方我军部队的准备赢得了宝贵时间,最后才寡不敌众,转移到樟塘一带继续狙击敌人。我军在开国上将叶飞同志的指挥下英勇战斗,仅隔30个小时,国民党的残兵败将就从这个地方逃脱,败回台湾。

“东山保卫战之后,作为海防前线的湖尾山曾多年驻军,并一度成为知青点和学校所在地。再后来,驻军撤走了,知青回城了,学校迁址了,但山上仍遗留着较为完整的战地工事。”湖尾村村主任林永顺叙述,“2013年以来,在市县镇各级的大力支持下,村里结合‘富美乡村’建设,以‘战地文化’为主题,投入资金200万元,修复整理山上的‘碉堡坑道’,建设一个既能现场体验、又能听史聆教的战地文化园,与金銮湾畔的海湾公园遥相呼应,成为东山岛又一红色旅游风景线。”

湖尾山上

沿着新修整的石径,登山而上。只见树林之中,历经几十年风雨洗礼的驻军营房、连队机关、军械库、弹药库、明碉暗堡、战壕、地道等战地工事,经过局部还原修缮,保持了较为完整的历史风貌。一路走走停停看看,仿佛穿越时空隧道,置身于当年炮声轰轰、硝烟弥漫的岁月。

“这是驻守湖尾的13名解放军战士居住过的房子,从现存的营房遗址来看,战斗过程十分惨烈。当时,副班长黄飞龙带领全班战士顽强抗击,坚守阵地,打退敌人多次进攻,出色完成阻击任务。后来,在掩护战友转移时,不幸胸部中弹倒地。当敌人冲过来时,他拼出最后力气,拉响最后一个手榴弹,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同行的林永顺介绍,与此同时,在东山保卫战中,湖尾村人民组织担架队、救护队、运输队上火线,运送弹药,抢救伤员,为保卫战的胜利作出积极贡献。其中,湖尾村担架队在战斗中荣立三等功,湖尾村村民黄义福被追封为东山保卫战烈士。

1-7.jpg

“打东山保卫战那个时候,我才21岁,是村里的民兵。当时,我们都有一腔热血,心理默默想着:宁愿死在战场上,也绝不投降!”从战火纷飞的年代走到如今,陈寿春切身体会到,“现在的生活起码比以前好五十倍以上,希望子孙后代能够懂得和平来之不易,更加感恩和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望远镜前

登山慢行半个多钟头,不知不觉,已到30.9高地。只见一个新建的前沿观察哨矗立眼前。爬到哨所顶层,从望远镜中远眺而去,我们看到了金銮湾的海。当时,国军就是从这里进行抢滩登陆的。岁月沧桑,斗转星移,如今,望远镜前已是一片和平之海。

湖尾村由4个自然村组成,总人口2000多人。依托得天独厚的“战地文化”资源,该村将原本废弃闲置的战地遗迹修整建成富有特色的战地文化园,不仅成为东山县红色旅游的新景点,也让当地村民收获了更加整洁宜居的生活环境,赢得了群众的“点赞”。

陈明光是土生土长的湖尾村村民,今年70岁,家在战地文化园附近。他告诉记者:“之前,这一带荒草丛生,比较杂乱,出入极不方便。战地文化园修整起来后,我和邻居们多了一个休闲场所,平时喜欢带孩子来这里散步玩耍,给孩子讲一讲战斗英雄的故事,鼓励他们珍惜现在、努力学习,争取早日成材、报效祖国。”

1-8.jpg

“战地文化园占地约86亩,高程30.9米,将打造国防教育区、军事体验区、户外拓展训练区、生态休闲区四个景观区,现已初具规模并对外开放。目前,正在规划建设‘英雄雕塑’‘军民一家亲’等主题内容及景区停车场等配套设施,将成为游客体验保家卫国、上山下乡、忆苦思甜、放飞梦想的启程之地。”林永顺介绍。

来源:中共漳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漳州党史方志(供稿:漳州市委史志研究室文献管理科)、闽南日报(作者:邱丹燕 殷琪 林华艺)

  
分享:
地址:福建省东山县康美镇铜钵村城内388号   报名电话:陈老师18959112343   邮箱:359215634@qq.com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1 红色教育培训管理服务中心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24075427号-1